测字算命无 明朝国祚皇帝朱由检宁死不南迁的“老神仙”
明朝国祚276年,皇帝众多,个个都有“绝活”。
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得天下后,开始屠戮功臣,遭受牵连者多达百万;
英宗皇帝朱祁镇,仰慕父祖神威,御驾亲征,偏偏找了太监王振当向导,结果惨遭俘虏,还被瓦剌人带着去攻打北京城;
世宗皇帝朱厚熜,一心求仙问道,不顾“北虏南倭”的乱局,把朝政交给严嵩父子打理,自己还险些被宫女组团杀死。
此外,还有33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和不爱美女,不爱三千佳丽,专宠乳母的朱见深以及将乳母奉为无冕太后的朱由校。
与这些任性的前辈们相比,崇祯皇帝朱由检,绝对是最踏实的一位。
而且大军压境,朱由检宁死不南迁,与京城共存亡的壮举让他彪炳史册,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君王代表”之一。
而崇祯皇帝找算命先生测字,付钱时算命先生却说:死人的钱我就不收了。
敢说皇帝是“死人”的“老神仙”
1627年,朱由检从哥哥朱由校手中接过皇位,改元崇祯。
那时的朱由检年轻气盛,誓要力挽狂澜,扶正大明这座即将崩塌的大厦。
朱由检杀伐果决,首先就对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开刀。
在朱由检的雷霆万钧下,原先把持朝政,肆意妄为的魏忠贤一党,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此时的朱由检开始意识到,国家的衰败,不是杀了魏忠贤就能解决的。
辽东女真早已兴起,并且开疆拓土,在关外建立的统治体系,已经发展成能与大明分庭抗礼的最大威胁。
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帝国内部的麻烦也是接连不断。
朱由检刚即位的第一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陕西的饥荒又引发了鼠疫,从迅速蔓延至全国,就连向来富庶的江浙地区都拿不出一分钱。
国家财政亏空,朱由检想要救济灾民,可是有心无力。
饥肠辘辘的灾民,在填饱肚子的驱使下,瞬间变成了起义军。
整个明朝已经形成了从自然灾害到府库空虚再到无粮食赈灾,而后民变横生的恶性循环。
官军平定起义,也需要粮饷,可是国家拿不出来,所以起义始终未能完全镇压下去。
灾发生的次数越多,民变的次数也就越多。
内忧外患之际,朱由检也陷入了无尽的迷茫之中,于是,他将希望寄托在了“神仙”身上。
崇祯十六年五月,朱由检换上便装,带着三五个手下来到了街头微服私访。
他想看看这大明的江山是否已经变天,更重要的是,去探访那位闻名遐迩的“郭神仙”。
不等走到郭神仙的摊位,朱由检就远远望见那里已经挤满了人。
朱由检排了大半晌的队,等到口干舌燥才终于轮到自己。
朱由检诚恳地说道:“先生,请您给我算算。”
郭神仙没说话,随手取出了一张白纸和一杆毛笔,示意朱由检在纸上随便写个字。
朱由检想起了刚刚路过的“大有粮店”,又想起了前几天曾梦到过“有”字这件事,所以刷刷点点写了个“有”。
郭神仙端起纸打量了半天,边看边问:“公子,你所求何事?”
朱由检说道:“大明的国运。”
郭神仙听完立刻皱起了眉头,掐掐算算,又开始上下打量起眼前来算命的朱由检。
“先生,有什么话,您但说无妨。”朱由检劝道。
郭神仙拿起纸,对着“有”字,开始给朱由检分析:“公子且看,这‘有’字上边是大字去掉一半,下边是明字去掉一半,寓意着大明的国土将一分为二。”
作为皇帝的朱由检,当然是不愿听到这种话的,于是他开始“挣扎”,表示自己本来想写朋友的“友”。
郭神仙摇了摇头:“这个友是反字出头,恐怕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连一半也剩不下了。”
朱由检还不愿意放弃,拿起笔接着写了个“酉”字。
郭神仙的眉头,皱的更紧了,他解释道:“酉字上添二点,下添寸,现在尊字下边缺大腿上边没脑袋,光剩中间一骨节还活什么劲儿?”
朱由检的脸上写满了沮丧,如果他是个暴戾的皇帝,肯定会当场给郭神仙掀了摊子,再给他扣上个妖言惑众的罪名。
不过,朱由检非但没有恼怒,反而掏出一锭金子,给郭神仙留了下来。
郭神仙接下来的话,让朱由检更伤心了。
他摆了摆手,说道:“公子,这锭金子你拿回去吧!”
“先生,莫不成嫌少?”朱由检说完,就准备再掏出一锭金子来。
郭神仙闭上眼睛,说道:“将死之人的钱,我就不收了。”
此时,朱由检的侍卫们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动手打这个出言不逊的郭神仙,朱由检出面拦了下来,转身离开了。
朱由检怎么也不会想到,郭神仙的话将在不久之后一一应验。
一语成谶,大明王朝支离破碎
其实,朱由检去找郭神仙算命前,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朱由检照例在大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此时,朝廷内外已经人心惶惶,前来向朱由检拜贺的内阁首辅周延儒一人,武班只有一名勋臣。
这是因为,皇太极和他的大清已经发展壮大,皇太极甚至多次绕过山海关,逼近北京城下。
而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野火烧不尽,他们南征北讨,朱由检拿不出丝毫应对之策。
四九城中,流传着“鞑子、流贼到门,我即开城请进”的言论。
百姓们对朱由检万分失望,而官兵们对他也是颇有不满。
危难之际,君王都是以高官厚禄来激励将士,朱由检自然也不例外,可是,他做的未免有些过于吝啬,甚至还不如不做。
朱由检给守城将士们发的奖金每人只有二十钱,官兵们不屑的说:“皇帝要性命,却让我们守城。这20钱,也就买五六个烧饼。”
至于那些征讨乱军的将领,大都与起义军沆瀣一气,养寇自重。
比如湖广的左良玉,拥兵二十万,非但不征缴张献忠等叛军,反而大肆劫掠,还隔三差五的就问京城要犒赏。
好在,陕西的孙传庭并未让朱由检失望。
孙传庭当真是赤胆忠心的虎将,在李自成初次做大后,孙传庭就率军把他逼进了山里,当时李自成的身边只有10几人,很容易就能消灭。
关键时刻,朱由检担心孙传庭拥兵自重,把他调到了后方多加排挤,后来直接下狱。
当李自成东山再起,无人可用的朱由检又想起了孙传庭。
可是,组建军队需要先征兵再练兵,而朱由检一直在催促孙传庭赶快与李自成决战。
孙传庭出潼关、入河南,将李自成刚刚建立的“大西”政权,打的连连败退。
与此同时,东北也传来了皇太极病逝的消息。
朱由检以为看到了希望,不断地让孙传庭赶快消灭李自成。
当时,李自成已经提出了“三年免征”的口号,各地都流传着“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得民心的李自成,可谓是兵强马壮。
反观孙传庭,他的秦兵刚刚组建,既没有后援,在减员后也没有补充,完全就是一支孤军。
尽管孙传庭知道,灭李自成一事不能急于求成,但他还是遵循皇帝的命令,选择在汝州与李自成的主力交锋。
孙传庭寡不敌众,战事失利,他转至潼关死战,最终战死沙场。
孙传庭壮烈牺牲,他在西安的一家老小闻讯悲痛不已,大都投井殉国。
孙传庭之死,就是明朝灭亡的开始。
孙传庭死后,李自成再也无所顾忌,他在西安正式建国“大顺”,并自立称帝。
汾阳、阳城、蒲州、怀庆、大同相继陷落,北京已经危在旦夕。
京师内外一片哗然,朱由检赶忙写信让吴三桂回京增援,又任命吴襄为提督。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当大顺军抵达昌平,朱由检开始处理起了身后事,他先是下旨让皇后自缢殉国,又杀死了所有的妃子。
朱由检召来了15岁的长平公主和6岁的昭仁公主,披头散发的红着眼感叹道:“汝何故生我家!”
说罢,就向她们挥起了刀。
朱由检仰天长哭:“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已经向皇宫发动了总攻,朱由检不愿沦为阶下囚,拼命的逃跑,跑着跑着,鞋子竟然丢了一只。
最终测字算命无,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而亡,享年33岁。
朱由检与周皇后的遗体一同摆在东华门外,《烈皇小识》记载“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直至清军入关,多尔衮才将朱由检的遗体安葬。
朱由检的结局测字算命无,应证了郭神仙当初的预测,而大明的国运他也准确的预言到了。
在朱由检驾崩后,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此时的大明仍有半壁江山。
只是,国家危亡之际,朱由菘和他的臣子们还在互相争斗,根本不把已经入主北京的大清当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弘光政权只存在了不到一年,就草草结束。
随后,明朝残存的诸侯王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建元称帝,一时间,多个自称明朝正朔的政权,并立存在。
这些小朝廷们互相不服,非但没有合作,反而一直在竞争。
到最后,大明的一半江山也没有保住。
崇祯南迁,可保大明江山?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后代对朱由检的一致评价。
谈迁盛赞其“宁为玉碎,毋为瓦全”的精神,称“其事焯焯,争光日月”张岱赞颂其是“自秦、汉以来,亡国之君所未尝经见者也”“龙髯鹃血,犹系人,思则是古今得天下之正,无过吾高皇帝;而失天下之正,亦无过吾烈皇帝!于烁皇明,千秋万祀,为不可几及也已!”
邵廷采认为明朝“起草泽取天下,秉天地之义气,以严立国。迨其亡也,有殉社稷之君。一代之名教比于汉、唐,殆超过之。”
可见,不论是史学家还是民间,对朱由检的评价都很高。
当然,大家在追悼朱由检精神的同时难免疑惑,为何他不在孙传庭死后选择南迁。
要知道,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且宫殿和办公地点,一应俱全,只要朱由检到了南京,很快就能重新开展工作。
而且,南迁的声音在朝堂上也从未中断过。
倘若朱由检南迁,很有可能重塑明朝,如同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一般。
其实,朱由检与京城共存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英宗朝的“北京保卫战”。
当时英宗惨遭俘虏,而瓦剌直逼北京,朝堂上,关于南迁的争论络绎不绝。
关键时刻,于谦力挽狂澜,先立朱祁钰为君,后排兵布阵,从官至民上下一心,最终保住了京师,赶走了外敌。
所以,朱由检也想跟朱祁钰一样,拼死护卫老祖宗打下的江山。
重要的是,南迁的可行性并不高,因为朱由检的身边,根本没几个靠得住的亲信和侍卫,也没有充足的军队,护送他南下。
当时全国都乱作一团,可能还没到南京,朱由检就死在了乱军手上。
而且,南迁以后定然士气离散,人心动荡,北方的军队可能都会放弃抵抗,这种损失是朱由检无法承受的。
总结而言,作为君王的朱由检,能与北京共存亡,不似徽、钦二帝,沦为俘虏,这天子气概是让人仰慕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本身存在很大的性格缺陷,比如吝啬、多疑、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等等。
可朱由检没意识到这点,至死还认为是臣子们误了大明。
如果朱由检能对手下的将领们,多一些信任,对将士们再慷慨一些,对藩王们包容一些,朱由检不会沦为孤家寡人。
或许,“北京保卫战”上下齐心的一幕还会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