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不懂《易经》?是因为没有先读懂《易传》
为什么读不懂《易经》?
是因为没有先读懂《易传》。
《易》之有十翼,犹天之有日月,人之有耳目,轻重之有权衡,长短之有尺度,诚《易》之门庭,象数之机括也。十翼之作,其有功于万世,固如此哉!
—— 宋·胡一桂 《易附录纂注》
《易传》的智慧
知道《易经》的人很多,但知道《易传》的就很少了。然而,《易传》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我们却都耳熟能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象传》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文言》);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阴一阳之谓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传》上)……等等,这些透着人生深刻哲理的句子,时常在内心深处闪耀并涵养着我们。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由卦象、卦辞、爻辞组成。卦象最基本的符号为阴(--)和阳(—),称为爻,六爻组成一卦,全书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传”是对经文的最初解释,又称《易大传》、《十翼》(自汉始谓)。
孔子作《易传》赋予易以哲学意义。今人李学勤亦认为《易传》“纯乎是哲学著作”(《周易溯源》)。
易学各个流派的最终统领思想都出现在《易传》中。宋代苏轼著《东坡易传》,以儒释道三家全面展开解易。他以“道”“德”连言,侧重《老子》解易,丝毫不离《易传》纲领。
自清以降,人们研究《易经》大多都入而不出,淹死者不计其数。因此,若想真正学好易学,《易传》是必须要精读的。只有这样,我们学《易》时才能够出入自由。
《易传》的理论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第一,揭示了自然世界和我们生活中对立统一的规律,并提出一个具有唯物主义趋向的本体论,即以谁为体、以谁为用的象数本体论。此外,它还提出了以刚健为宗旨的人生观。这些都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讲经通常有三个原则:
第一,总释名题;第二,译注;第三,别解文意(用其它的思维方式来解释文章的大意)。
今天我们不完全按照这个程序来,而是重点对《易传》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句来加以讲解。在讲解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易传》。
《易传》是解释《易经》的,是讲如何学习“易”的文章。传者诠也,也就是对“易”加以解释。那么谈到“易”的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易”?这在《易传》里面讲的很明确:生生之谓易!即,生生不息之意。
《易传》反映了三点:1、《易经》的结构;2、《易经》主要含意。3、中国文化的神韵。
我们将三者贯穿在一起讲。
《易传》的结构中心是六十四卦。
八卦,亦称为八“经卦”,将八卦两两相重,就组成了六十四卦,《周礼》称之为“别卦”。
八卦自身相重,名称不变,其余五十六卦均有别名。
六十四卦每个卦下面撰系文辞,表明各卦各爻的寓意,即“卦爻辞”。《易经》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爻各有其文辞,而乾、坤两卦分别多出“用九”、“用六”文辞,因此,爻辞有三百八十六则。爻辞多用“假象寓意”的譬喻方式,使隐藏的义理较为生动具体地显示出来。它是文字象征,卦象是符号象征,两者融会贯通,相互依存。
六十四卦的卦象,以特殊的象征形象,分别预示六十四种事物、现象的特定情态,包含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种种认识,显示出各种事理的发展规律,也构建了以八卦物象为基础的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从整体排序来看,其相承相受的全过程,体现出事物产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递进、转化程序。
此中大义,足见古人之良苦用心。
《易传》的结构
《易传》分为十篇,称为“十翼”。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十翼各有其内容和性质。
一、《序卦》
六十四卦是有序理的,《序卦》即因之而起。
《序卦》是对通行本六十四卦的排序所作的解释和说明,阐述了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的观点来解释乾坤两卦居于首位;以因果联系,物极则反,相反相生的观点,解释其他各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物不可穷”来解释最后一卦未济,表示事物的变易是一个不封闭的体系。
在《序卦》中,乾、坤两卦居首,既济和未济两卦居末,这种排序体现了比较深刻的哲学思想。众所周知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讲的就是乾、坤两卦的精神以及它们本身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事物的发展,既没有绝对成功也没有完全的穷尽,更没有所谓的一败到底的时候。成功和失败都是相对的,是相辅相成,并列存在的。它们只是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产物,没有固定性。而既济从概念上解释,就是已经达到最终目的。相反的,未济是没有完全达到目的,还差那么一点点,尚需努力。二者直观地阐述了阴阳对立的观点,体现了我们常说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现象。因此,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序卦传》把既济卦和未济卦排在最后了。
六十四卦的排序,主要有两项规律可循:
1、卦象互为颠倒,如屯、蒙;师、比;等等(详见《序卦传》),其余类推。其方法称为“反对之卦”(孔颖达称之为“覆卦”,来知德称之为“综卦”),共有五十六卦相符。
2、其余八卦皆为卦体颠倒而形不变(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它们是两两六爻互为交变,称之为“正对之卦”(虞翻称之为“旁通”,孔颖达称之为“变卦”,来知德称之为“错卦”,端木国瑚与尚秉和称之为“伏象”或“伏卦”)。
二、《杂卦》
六十四卦两相对照,交互错综;故杂卦因之而起。
《杂卦》以相反相成的观点,通过反对之象,打乱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以最简练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每卦卦义和相互间的关系。
《杂卦传》没有按照顺序讲,而是杂错而述之。以此来表述“杂而不乱”之理,告诉人们《易》有变化,其反对执一不化,以此发挥了《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思想。
序卦是从时间的层叠上看,杂卦是从空间的关系上看。合起来,就是表象具体世界的辩证现象。
三、《说卦》
所谓《说卦》,就是解析此八卦的根本品德。
《说卦》主要是具体解释介绍三爻卦(经卦)的意义,陈说八卦的形成以及它们的性质、卦象和卦意,它解释的是春秋筮法当中对取象和取意的一个总结,也就是《易传》解易的基本观点。
《说卦》主要是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的涵义、八卦所取的物象和所处的方位。基于天道为阴阳,地道为柔刚,人道为仁义,提出重卦合“性命之理”。还提出“天地定位”说周易的十翼内容,以八卦所象征的八种自然现象的交错关系。
《说卦》中提出的八卦方位,即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成为宋代后天八卦方位确定的渊源。
八卦的取象问题,《说卦传》叙之甚详,取象也更为宽广。这些理论对后来易学中象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熹《周易大义》有《八卦取象歌》,曰“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句,把八卦的卦形特点讲述得十分明白易懂,它说:“乾卦是由三条完整相连的线组成;坤卦是由断为六截的短线组成,震卦像仰放的罐盂,艮卦像覆置的盆碗;离卦中线虚亏,坎卦中线完整;兑卦上线缺口,巽卦下线中断。根据数学的组合排列原理,阴阳两种符号三叠所成的结果,只能出现这八种卦式。而《周易本义》附载这首歌诀,能帮助初学者熟记八卦的卦形而不忘,并能体验到其“广大悉备”的甚深含义。
另:通行本《说卦》前三节,又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
四、《文言》
《易经》是以阴阳现象解说社会的专书。八卦可以摄诸乾坤两卦之中,乾坤表象阴阳。
阴阳是两种不同的气,相反而相成的气。所以,八卦所表象的八种元素,又都可以归诸于阴阳两气之中。以阴阳的概念统驭一切现象,所以阴阳就是终极原则。因此,故于乾坤两卦中,作《文言》来解析阴阳的内在品德,并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作专门的解释;其实也就是解析六十四卦的阴阳本性。
根据历代的解释,阴阳这两种相反的“气”,不是静的体,而是动的用;于动中见之,不能于静中识之。六十四卦无非阴阳所变,也无非就是阴阳之气。须注意的是:阴阳二气不专指人类而言周易的十翼内容,而是包括人类鬼神以及其他各种动物。由此可知。死生变化非常复杂,如不研究周易,则不能了解。
阳,为流转恒变之原则;阴,为摄聚翕宁之原则;即一种物质之相反的两种精神。
天地万物,无非阴阳间的关系,而阴阳间的关系都是“感”,即“咸”卦的“咸”。感非为感情之意,而是一个动名词,“情”由“感”起,《荀子·大略》篇说:“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指出咸卦体现夫妇之道。这些都与孔子《易传》的观点一致,即解《易》注重义理。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所谓“情”,即是“感”的结果,有感而后有关系,有关系而后有情有表意;感不同,关系也不同,而表意也不同。由阴阳之关系,可以见出阴阳之本性来。
《文言》中解释乾卦的称之谓乾文言,解释坤卦的称之谓坤文言。
孔颖达疏:“当谓释二卦之经文,故称《文言》”(《周易正义·乾》)。其主旨在于借阐发天地之德,说明君臣上下、进退存亡之道,以及修身、齐家、治平之理。其中多处吸取前人解《易》的言论,例如释乾卦“元亨利贞”的一段话,便是录自《左传》襄公九年穆姜对随卦的解说。
《文言》,首先是站在“文”的角度来阐述。做学问讲究文理并举,现在的大学教育也分成文科和理科。
关于文、理,古代有其特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所在。
天有日、月、星,运转而成文,地有山、川、野,布局而成理。乾天窈冥,视文得真情,坤地幽深,察理知实意。文,指的是天体(日月星)的运行轨迹,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理,指的是山、川、野的布局。
那么,这些文理是受什么统领的呢?
学习过《易经》和中医的人都知道,就是受乾坤主宰的——乾坤的相互交感而形成天地万物。如果想知道乾究竟是什么特性,那么我们通过由乾所主宰的日、月、星所形成的文,就可以得到乾的真实情况。同理,如果我们想了解坤的特性,主要就是看地,就是通过山、川、野的布局来推测地的本性,而由地的本性也可以知道坤的本性。由此可知,乾坤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易传》中专门用一章《文言》来讲解乾坤两卦的目的。
中国人由于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乾坤的交感而来的,就是认为乾坤是原始的动力,原始的力量,而人也作为乾坤交感所形成的一个分子。如果想知道一个人,就可以在一定的背景下,通过由乾影响的日、月、星所造成的这个文得出乾的特性,再通过由坤影响的山、川、野所造成的理得出坤的特性。把握了乾坤的特性,对人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文中有文,理中有理。众所周知,文理之间是有差异的。文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内涵。文理在我们身上,可以推测人的性格类型、喜怒哀乐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所观事物的大象,来推测所含的日、月、星的成分;日、月、星属于发光的东西,因而也是一种灵气的显现。仔细分析一个人所含日月星何者成分居多。如果是日的成分多,那么,这个人一定热情大方,如果含月的成分多,那么,这个人也许志慧相伴——既有志气又有足够的智慧。当然,这种成分并不是太阳、月亮、星星的某一部分,而只是作为一种类比,即类象。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所观事物的大象来判断它的山、川、野的情况,如果象长江,那么他就有长江的特性,就会热情奔放;如果象泰山,那么他就有泰山的特性,就比较内敛而文静。总之,长江之所以是长江,泰山之所以是泰山,肯定是由于地的布局形成的,而地的布局又是受坤所支配的。
《老子》第六十一章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这句话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同居于江河的下流,大国为天下所归附,静而不求,物自归之。
这里的“牝”,代表雌性,就是坤卦包容的表征。
坤卦讲求包容,佛教也讲求包容,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也持同样的观点,于是,三教合一的特点在此暴露无遗。
以上这些,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探讨宇宙的真理。从物象之理,就可以知道乾坤的特性,反之亦然。这个过程就是从归纳到演绎,再从演绎到归纳的不断循环印证的过程。它以人为本,强调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动性!
五、《彖传》
六十四卦皆由阴阳参伍错综而成,故有一错综之相即有一卦之成。错综即变,卦亦变,其特殊的表意也产生变化,解析这个图像所昭示的意义者为《彖传》。
《彖》,又称《彖传》、《彖辞》,随经文分为上、下两篇。它解释了六十四卦的卦名、卦意、卦辞,讲述(断定)六爻卦的整体意义,但没有解释爻辞。
“彖”相传为一种能咬断金属的猛兽。唐孔颖达疏依汉魏以来的注释,训为“断”,为断定一卦之义。
他认为“彖辞”解卦象和卦辞,有三说:
1、取象,以八卦所象征的事物解释卦义。
2、取义,取卦的义理或德行,解释卦象和卦辞。
3、析位,以爻象在全卦中所处的地位,说明卦辞的涵义。其中包括当位、中位、应位、承乘、刚柔往来等说。
彖,是断其“内在品德”;象,是表征其“外在品德”。彖,是界说,定义;象,是表征,暗示,类推,举例。象是认识,彖是知晓。由了象、彖,则世界可以解说,认知始有可能。
六、《象传》
《象传》也称为爻辞,是取八卦所象征,解说卦象之所往。它也是随《易经》的经文分为上、下两篇,通过六爻卦中三爻或一爻等局部的物点来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这就是它与《彖辞》和《系辞》的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把总的解释一卦的卦象和卦意的称之为大象,把分别解释一卦各意的爻象和爻辞的称之为小象。因为对卦意和卦象采取的是取象之说,故称之为《象传》。
其中,《大象》主要是取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和卦名的涵义。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乾卦象征天,其德性纯阳刚健,昼夜运行不息;人事效法天,当勤勉自强而不怠。
《小象》是对各卦爻象和爻辞的解释,但体例不一。如乾卦初九爻《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象》多举天地万物之象,以喻人事道德之义。
孔子据六十四卦作彖传及大象传,据三百八十四爻作小象传。
七、《系辞》
《系辞》又称《系辞传》,分上、下两篇,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是今本《易传》七种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朱熹的《周易本义》依程颐之见,对《系辞》中的个别章节作了调整。
《易》有四圣。伏羲画卦,文王推衍六十四卦,武王作辞,孔子作传,皆递相发挥,以尽其义。故曰“圣人之情见乎辞”,辞者所以明象数之难明者也。
系是指系属之义,它是系于《易经》之后的,故名《系辞》。它总论全经而发扬其意义,对天理、人事及其关系作了最后的解析。作为解说《易经》全书义理的通论,包含了《易经》的大意、原理、起源和筮法,并有选择地解释了爻辞十九条。
《系辞》上篇十二章,下篇九章。上篇论述为什么创立八卦易经系统;下篇论述如何掌握使用《易经》哲理并举例说明。文中还说明了古代以蓍求卦的法则,成为象数学的依据之一。
《系辞》是《易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反映了先秦时期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情况,对后世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们作进一步深度解读。
《易经》的卦、爻、象数、系辞等自身构成了一个系统,阐述了《易》道。而《易传》(主要是《系辞传》)则对这个系统的结构、规则、功能和体例等都作了说明。
《序卦》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杂卦》概括提炼出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特性;《说卦》、《系辞》等对认读《周易》符号系统的规则、方法作了阐述。关于《易经》符号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系辞》等都给予了极高的赞美,认为它穷尽了真理,人们只要把握了它,就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系辞》将人类社会的各种发明、创造都归结为圣人对《周易》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运用。
《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
《系辞》首先强调,《易经》既是圣人探讨事物的易理和变易法则的工具,同时也是载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四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忧患意识对人生很重要。有些人秉赋聪明又充满艺术才华,但在人格修养方面却不用心,令人遗憾。
生于忧患,不是要求我们每天紧张度日,忙碌工作,而是要有忧患意识。否则,很快就会危机四伏。有了忧患意识,可以加强自我的负责态度与行为抉择,改善生活的品质,提高生命的境界,不断地通过觉悟发掘自己的求知、审美、为善等丰富的潜力。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问题只在于愿不愿意去做。
人,不但要有横向的社会责任,还要有纵向的历史使命。
《孟子·离娄下》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并不是指形体成熟的人,而是指心灵成熟的人;赤子之心,就是与先贤的文化传统订立精神契约,有责任感,有使命感。
《易经》里的“人文日新”的观点,在历史上也别有呼应——汤《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个人精神的洗礼,品德的修炼,思想的改造,无一不由其忧患意识而来。
对《易》的基本原理,《系辞》也进行了广泛的阐述和发挥,并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
首先,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解。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综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易》。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详见本书相关文章)
其次,通过对筮法的解释,提出了变通说,即万物是变的。《易》讲通变,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充分发挥了这一点。一个事物的发展既要新旧更替,也要相因相承,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在稳定中求生存,在变革中求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目的。《系辞》:“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文王拘羑里,孔子脱陈蔡等等,皆说明了身处困境,要安土敦仁,坦然顺应天地间变化,不改其乐,以顺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从而体现《易》的根本宗旨。《系辞》通过对筮法的解释,对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筮法和事物的变化过程,既不拘一格又同时存在着偶然性。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事物。《系辞》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即所谓“准是相对的,不准是绝对的”(详见本书相关文章)。因为“不准是绝对的”,所以在不拘一格的基础上又存在着偶然性。天有阴晴雨雪,地有山川洞穴,人效法天地之道,因此人无完人。同样,由人来使用或者驾驭的一些技术、方法等,也必然会出现不足之处,这是定律。这就是所谈到的偶然性的一个方面——准是相对的,而不准是绝对的。
再者,通过对刚柔相应的过程了解,可以看出在其对立面既有相交也有相攻,既有合也有冲。这里体现出克化的原则。
《系辞》言:“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这里所说的爱恶相攻而吉凶生,指的就是一刚一柔爻象之间互相排斥,有了互相排斥也就有了吉凶产生。《易》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万零九十四种爻象。事物规律在这一万零九十四种爻象里是通过什么来体现出来的呢?就是依靠爻象的七种判定方法来体现的,即乘、承、据、应、比、中、正。
以上,便是《易传》有机而完美的结构。
通过以上对《易传》的结构解读,不难发现,要学好易学,《易传》是必须要通读的。
顺便强调一下:学习易学的基本心态是讲求心性和敬畏。
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性,有了一颗敬畏的心,自然你的道德水平就提高了。没有良好的心性、没有敬畏心就没有道德,“德行”的含金量就不高。没有充分的“德”就难以学到很多真正的东西。“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精,不传无德之人。”希望我们都能够努力保持自己的内心,尽情拓展心性,做到“兼收并蓄见仁心”,并保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文精神。
怀有敬畏之心很重要。对文化的传承要心存敬畏,没有敬畏就没有热爱。
- 文章节选自《大易识阶》-
米鸿宾字贞观,号十翼,先秦思想史专家,独立学者。创有十翼书院、东巴书院、南传书院,复建有辽宁古刹财神寺。
秉承中国文化最优良的传承——学际天人,出入古今;究大易,谙经学,精五音,擅六壬,旁涉天文、历法与国史。授课深入浅出,引诗举史,既广大又精微,又不离日用之道,渗入人心。
海内外出版有《大易识阶》(中国书籍出版社)、《道在器中——传统家具与中国文化》(故宫出版社)、《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岳麓书社)等十余部著作。
十翼书院米鸿宾山长已出版著作(部分)
《大易识阶》
中国书籍出版社
《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
岳麓书社
《道在器中——传统家具与中国文化》
故宫出版社
《神奇桓仁》
中国画报出版社
书院秉承导师制度,导师由海内外优秀传统文化学者组成,是目前国内少有的极具担当与胸襟的中国文化弘扬机构。多年来,门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有别开生面的慧命!
■ 创院时间:2007年
■ 创院地址:中国 北京
■ 书院院长:米鸿宾(独立学者)
■ 书院导师委员会主席:唐翼明(两岸知名学者、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 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蒋棠(湖南巨星集团董事长)
■ 书院院址:北京、湖南、云南、上海等,下设有十翼学宫和养正智慧营。
■ 院 训:心源接万古,学脉承千圣。
■ 目 标:勤求博采,精诚济世,与往圣相会,与今贤相长,与有缘人共结精神连理。
■ 践 行:以明师传道的问学模式,践证文化演变脉络及其安身立命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