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梦的解析》:解读小书的意义
说起“解读梦境”的话题,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估计是下面这两部电影——《红辣椒》、《盗梦空间》。
电影中,主角担当梦境侦探的职能,穿梭于梦的各个场景其间,破译人脑梦中的精神世界。
古人相信,做梦总是有原因的,或是日有所思、或是神鬼托梦、或是预测未来。所以,便有了《周公解梦》。《庄子·齐物论》中云:“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1900年,一种更具科学观的理论横空出世——西格蒙得·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作为传世之书的《梦的解析》,在当时第一次告诉了人们:梦与自己真实人生息息相关梦境层层相扣深度解析,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
一本实用的导读手册
“仅以此书纪念伟大的西格蒙得·弗洛伊德。”高铭在这本《人人都能梦的解析》的最后如此写道。
时至今日,在《梦的解析》出版了一百多年以后,我们该如何看待它,如何看待弗洛伊德理论,如何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显然成为了高铭所关心的话题。
他在这本书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长久以来,《梦的解析》的难读、不够通俗,让许多人对其望而却步。无论是1900年首印时被质疑“难懂”、“异说”;还是如今早已成为恒世经典,却仍有不少读者难以将其读完。
于是乎,产出一本纳于经典之下的“解读小书”的意义由此而生。《人人都能梦的解析》,从标题中的“人人都能”,就能看出它工具书属性的端倪。
没错,这是一本“《梦的解析》导读手册”,是一次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通俗化。
让更多的读者从平易的方式接触心理学,无疑是高铭一直在做的事。从号称“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而爆红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到号称“国内第一部心理推理纪实档案”的《催眠师手记》,高铭一直在探寻构筑于人脑中的“异世界”。
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人人都能梦的解析》的行文风格处理得非常通俗化。但通俗并不意味着不严谨。相反,它在结构书写上是相当工整的。
本书分成12个部分,包括10章正文与前言(第0章)、后记,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阅读语境——开篇讲述写作目的,接着以“人物小传”的方式介绍弗洛伊德与他的理论之源,在创造了足够充实的语境之后,步入正题,以富足的实例将理论化入其中,让人的阅读过程十分愉悦。即使是此前没有接触过弗洛伊德理论的读者,照样可以读懂它。
释梦,以自我为根源
书中,高铭提出了一个观点:只有自己才能够完全地解析自己的梦,换个人便做不到彻底。
这是一种人必然不会暴露自己全部隐私的前提下,所必然面对的矛盾。即便是面对最专业的心理医生,当我们诉说自己的梦境,以及近日的生活、工作情况时,都很难将自己最隐秘的细节全然让对方知晓。
但解析梦所最需要的,便是通过这种隐秘细节和“自由联想法”,坦诚地面对自己,将现实与梦境进行勾连。
我们该如何以自我为根源进行释梦呢?高铭给我们展现了一连串自己的梦境,手把手教学,其中就有一个惊悚而又有趣的梦境,梦的开头简写如下——
“我梦到自己是一个高中生,和一些同伴在郊游回来的途迷路了。天黑的同时开始下雨,我们找到了一座废弃屋,准备天亮再动身找回去的路。废屋非常大,有点像个迷宫。众人害怕,便挤在一间破房里过夜。在睡下之后,有个不明物在废屋的深处发来骚动。大家都睡得很熟,只有我还保持着装睡的状态。那个不明物在每一个人身边都停留了一会儿,最后消失了。天亮之后,我们都无声地起来。这时一个同伴说自己的东西丢了。
此时,我在梦中的身份突然发生了转换,而且时间、地点也有所变化。在一个教学楼的门口,一位女学生说,她昨天和好几个同学一起在郊外的一栋很大的房子里住过,结果遇到怪事,一个同学的东西莫名地丢了。这些话她是对一个老婆婆(神婆)说的。神婆听完这些后表示自己有办法,接下来就让女学生带路去那个地方看看。而我作为旁观者也随之跟去。”
最终,高铭意识到“我”才是那个“丢东西的人”,而屋外的走廊上挤满了灰色干尸。他在恐惧和惊慌中醒来。
实际上,我也曾经在梦中梦到过废屋,梦到自己身处于一片黑暗的泥潭中努力逃脱,最终被四处来袭的怪物淹没。所以当我看到这个案例时,我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想看看它意味着什么。
在这个令人些许恐惧的梦境之下,高铭在书中层层解析,把不同的意象与情节进行解析,并联系他当时翻译新版《梦的解析》时的心路历程,最终完成了对现实心境与梦境的勾连。(在此不多剧透)
“梦是个狡猾的家伙,它很少直接演绎出我们的愿望,而总是用它奇特的方式来把我们潜意识中的东西用隐晦的手法宣泄出来。”这个看似诡异的梦,其实是一种愿望的达成。
梦中的情感与理智、设定与细节,并不会比我们的实际生活要来得简单,反而要更加复杂、隐秘。解读梦境,归根结底就是需要从自身本我出发,确认自我存在状态的一种方式。
在《人人都能梦的解析》中,高铭不断地用具体梦例来生动地展开解读。在某种意义上梦境层层相扣深度解析,这本书因此有了“悬疑色彩”和吊胃口的读书体验,时而有趣,时而动人,时而悚然。
放下书之后,我准备养成一个习惯:记梦,并且在必要时对自己的梦进行审视。也许,在现实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逃不脱的困境,我能在梦中有所领悟、有所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