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如何诞生的?为何人何时所写?
提到《周易》(即《易经》),你会想到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它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误会”,其实它蕴含着丰富的哲思,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经典。
简单来说,如果中国文化是一棵苍天大树,那么《周易》就是这棵大树的根。
而这树根,就长在河南汤阴羑里城。羑里城,这片为树根提供养分的土壤,便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
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换星移之间寻找乾坤变化、万物始终的规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那么《周易》是如何诞生的呢?为何人何时所写?周易到底奇妙在哪里,为何会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周易》的神秘面纱。
《周易》
是如何诞生的?
众所周知,旷世奇书《周易》诞生于文化之城羑里城,但是300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恐怖之城——中国第一座有文字记录的国家监狱就建在这里。
殷帝乙三十七年(前1156年),帝乙去世,帝辛即位。帝辛就是名声坏透了的纣王。当时,周文王姬昌57岁,他在商朝上下已有很高的威望,同九侯、鄂侯并称三公。
殷纣王即位后,起初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立志做一个有为之君,但在位20多年之后周易占卜书籍,随着国力强盛,纣王变得极端专横残暴。
有一次,纣王听说九侯的女儿长得好,便娶了过来。但这位女子不喜欢他的荒淫,纣王气怒之下将她杀死,还把她的父亲九侯剁成肉酱。鄂侯知道后,就向纣王提出了尖锐的意见。纣王不听,又将鄂侯杀死,将他的肉做成肉脯。
姬昌听说这些事情后,不由得叹了口气。崇侯虎得知姬昌叹气这件事后,立即向纣王做了报告。崇侯虎说姬昌在国内积德行善,这会儿又流露出不满的情情绪,说不定会夺取殷商的天下。于是纣王便把姬昌抓来,囚禁在羑里这座国家监狱。
走进监狱大门时,姬昌已是82岁的老人了。
3000年前的牢狱生活究竟怎样,我们无法知道。不过想想殷纣王的德行,我们也能猜个大概。
据史籍记载,为断绝姬昌与外界的联系,殷纣王不仅在羑里驻有重兵,还在通往羑里的道路上层层设卡。姬昌的儿子想看望父亲,也没有得到纣王的批准。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要多久,老命休矣。但对于姬昌来说,这却是个难得的思考机会。他平常太忙了,忧国忧民,忙于政务,无暇思考。现在,身不自由,思想却可以无遮无拦地疯长了。
在异常艰苦的监狱生活里,在不知多少个没有日月星辰的日子中,姬昌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与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相融合,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对每卦与每卦的六爻,按照象数的内涵和有关缘由,分别配以具有吉凶利否含义的卦辞和爻辞。“群经之首”的《周易》,就这样诞生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一伟大事件——“西伯拘羡里而演《易》”。
博大《周易》
岂限占卜?
《周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个百宝箱,我们尊重先辈的最好方式,就是打开这个百宝箱,用好里面的宝贝。
《周易》里面有些什么宝贝呢?我们举个例子。千百年以前,万千大军出塞远征时,因为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设备,很难携带大量的饮用水。那么大军如何解决吃水问题呢?据说当时采用的就是道家的方法。他们一般携带许多蓬艾。到了西北高原或沙漠地带,他们先挖一个约一丈见方的坑,然后把蓬艾放在坑中烧。这时注意遥远的四周,不久就会看见别的地方冒出烟来。从冒烟的地方打井,就能找到水。
这就是《周易》中说的“山泽通气”,神不神?
然而不幸的是,作为华夏先民的重要思想成果,《周易》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大多数人简单看做一本占卜书,《周易》成了中国占卜业的经典。
《周易》之后,中国的占卜术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专门研究领域。无论后来发展起来的星占术、四柱命学,还是风水术、面相手相术,包括给人取名字的,都离不开《周易》。
包括在20世纪的中国,蒋介石亦崇尚《易经》术数,他的名字就来自《易经》。
但其实,除了占卜、预测之外,《周易》其实更多地是在阐释一种人生哲学,讲述人生道理。
当你匆匆忙忙行走在茫茫人海中疲惫不堪的时候,当你面临家庭的不幸或是灾难难以自拔的时候,当你得意忘形、想狂想疯的时候,《周易》也许能够给你提供帮助,帮你拂去心灵上的尘埃。比如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福兮祸所伏周易占卜书籍,祸兮福所倚”,就是从《周易》中提炼出来的。
像这样的人生道理,不知曾经抚慰过多少逆境中受伤的心灵。而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是曾经让无数有志之士热血沸腾。
这就是《周易》,博大精深的《周易》,取之不尽的《周易》。
诞生在这块黄色土地上的《周易》文化,如同不息的奔流,曲折地行进在青山狭谷之中。它以其丰甜的乳汁,孕育了而且继续孕育着一个从来也没有被征服的坚强而伟大的民族。谨以赊店豫品,致敬这部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致敬厚重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