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珠林》与纳甲筮法的演变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admin2023-06-21 15:02易经筮法

摘要:《火珠林》是纳甲筮法的代表作,对于研究筮法的演变与发展有重要意义。该书有宋本与通行本之别,彼此差异很大。朱子著作中曾提及《火珠林》,《永乐大典》所引当是宋本之遗。俄藏黑水城文献《六十四卦图歌》TK322,学人多不识,此即宋本《火珠林》,弥足珍贵。宋本大约成书于唐末宋初,作者不详。通行本《火珠林》则成书于明末清初,题麻衣道者,盖托异人以自重,实则书名与作者皆伪。《火珠林》得名之故,在于“火珠”灵异,烛鉴万物,以神化卜筮之术;“林”字则揭示其生生不已、变化无穷之道,可以感格神灵,事来即应。 关键词:《火珠林》;宋本;黑水城;麻衣道者;京房

《火珠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纳甲筮法的著作易经古占筮法,故纳甲筮法又称火珠林筮法。该书自宋代开始广泛流行,在此基础上,明清时涌现了很多同类著作,如《断易天机》《增删卜易》等,卜筮方法得以不断改进与完善,至今尚有行其术者。对于《火珠林》,赞誉者有之,如朱熹谓“许多道理,依旧在其间”[①],胡煦称其“每有征验”“咸有奇中”等[②];批评者有之,如赵汝楳谓其弃辞屏象,“学圣人者宜谨所从”[③];强烈抵制者亦有之,如王夫之谓其为“鬻技之陋术”[④]。虽褒贬不一,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作为《周易》致用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其文献流传的线索较少,学界至今对该书缺乏足够认识。关于著者麻衣道者,郭彧先生认为“只是托名而已”[⑤],杨庆中先生认为“缺乏根据”[⑥],笔者赞同这种看法,续有考证。关于成书时间,郭彧认为在晁以道公布《京氏易传》之后[⑦],杨庆中以为最晚成书于两宋之间。经笔者考证,宋本《火珠林》成书当在唐末宋初。至于通行本成书时间,未见有学者考证。此外,俄藏黑水城文献《六十四卦图歌》,研究者虽不乏其人[⑧],然多以其为介绍纳甲筮法的卜筮书,实际上此即宋本《火珠林》。本文拟对《火珠林》的版本、得名、作者及产生年代等予以全面考证。

一、《火珠林》版本考

关于《火珠林》的版本,笔者所知所见,有日本真福寺藏北宋刻一卷残本;俄藏黑水城文献《六十四卦图歌》TK322,写本,现存五十八卦;《永乐大典》残本,仅存贲卦和兑卦两卦部分;明万历间胡文焕文会堂《百家名书》本一卷;清道光四年(1824)湖边程芝云刻《百二汉镜斋秘书四种》本一卷;清光绪七年(1881)艺林山房《文选楼丛书》本一卷。这些版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宋本一系,以真福寺本、黑水城本、大典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按照京房八宫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⑨];二是通行本一系,以程刻本、艺林山房本为代表,其特点是在总论规则后即以占事类别为目加以编排。宋本与通行本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通行本《火珠林》为程芝云首刻,今人点校整理的《火珠林》皆依此本一系[⑩]。书前有吴智临序,言“得麻衣道者钞本,反覆详究”[11]云云,则程氏本是依钞本所刻。首节《易中明义》为总论,然后专论五乡公私两用,再分论所卜各类事项,《占法卦数》则以一变卦为例,为前文所论诸方法事项的综合实践,最后以《易道心性》作结。除《占法卦数》一节外,各节前皆有一首四言韵语,每首四句,总括全节大旨,然后采用“注云”发挥此四言韵语之义,接着又以问答的形式对其中疑难之处作进一步阐释。其书体系较为完善,渐成通行之本。

通行本成书时间不详,其可知者是与宋代文献偶及的《火珠林》内容不同,清代以来已有不少学人指出二者的区别。如沈竹礽云:“后世以钱代蓍,出《火珠林》,人以为出于京氏,误也。且通行本之《火珠林》非旧法也。”[12]杭辛斋云:“至宋时仅存《火珠林》之法,而所谓《火珠林》者,亦不详其所自,未知撰述者何人。要之以钱代蓍,与近世所传相近。而《火珠林》之书卒不可见,间有传本,又钞写不同,未能确辨其真伪也。”[13]容肇祖云:“现在通行的《百二汉镜斋秘书四种》内有《火珠林》一种,虽或不尽为宋代之旧,而说占法,则全是用支干的配合。”[14]三人都对通行本《火珠林》有所质疑。

至于宋本与通行本的具体区别,我们从典籍所载中还可以找到一丝线索。

《朱子语类》卷七十七:“伊川说‘未济男之穷’,为‘三阳失位’,以为斯义得之成都隐者。见张钦夫说:‘伊川之在涪也,方读《易》,有箍桶人以此问伊川,伊川不能答。其人云:三阳失位。’《火珠林》上已有,伊川不曾看杂书,所以被他说动了。”(《朱子语类》,第1976页)《伊川易传》注未济卦“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时即言“三阳皆失位,斯义闻之成都隐者”[15],只是朱子说得更加详细。《伊川易传》成书于北宋元符二年正月(1099),见朱子所作《伊川年谱》。然而,通行本《火珠林》上并没有以“三阳失位”释“未济,男之穷也”之语。朱子说伊川不曾看《火珠林》,则至少在朱子看来,北宋中后期已有《火珠林》流传了。

《宋史·艺文志》载“《六十四卦火珠林》一卷”[16]易经古占筮法,《宋志》为元末所修,其著录的书籍多依两宋《三朝国史艺文志》《两朝国史艺文志》《四朝国史艺文志》以及《中兴国史艺文志》等删并而成,并非据元末实有之书编定,可知宋代的《火珠林》应该有解读《周易》卦象的内容,但从《宋志》“一卷”的标注来看,其解读必然是非常简约的。今人点校整理的通行本《火珠林》多分作六十四节,而末节强引邵子之诗,内中并无解读卦象的内容,故与宋本《六十四卦火珠林》殊趣。

惠栋《易汉学》载有《八卦六位图》,注云:“出《火珠林》。”[17]其下《经训堂丛书》本及《皇清经解续编》本俱言“右图载见《周易六十四卦火珠林》,即纳甲法也”。则惠氏所见者,或即《宋志》所载的《六十四卦火珠林》。其图将八纯卦四十八爻配以所纳干支及五行,又引李淳风说加以注释。马国翰据此辑李淳风《周易玄义》一卷,便谓《八卦六位图》出自李淳风。实际上,惠栋所引李淳风说出自瞿昙悉达《开元占经·风占·五音六属法》,此节无《八卦六位图》,亦未明言出自李淳风,但《风占》一卷多引自李淳风书,因此惠栋归之于李淳风说,并引之以证《八卦六位图》,非谓此图出自李淳风。通行本无此图,而据惠栋所论,则《六十四卦火珠林》当有之。即使没有,也可从书中推出此图,下文详述。

以上三点可以进一步确证通行本《火珠林》非宋本之旧。虽然《六十四卦火珠林》没有传本,但幸运的是,日藏宋刊残卷、《永乐大典》残本与黑水城出土本当属此系。参互观之,可以使我们对宋本的大致面貌有更直观的认识。

日本真福寺藏北宋绍圣年间刊刻的《火珠林》一卷仅存十三页,笔者未见真本。据尾崎康《宋版鉴定法》介绍,其书原为册页装,在缝合残损13纸卷轴装的基础上制作而成。缝合过程中出现了相当多的错页,致使书名遗失,因此暂且称为《绍圣新添周易神煞历等残卷》。其书版心鱼尾下有“火”字,文中题“六十四卦火珠林并杂占解卦共一部”以及“新刊周易卦火珠林”字样,可推测原书名应是可简称为“火珠林”的一个名称[18]。尾崎康的文章后附书影几张,其中题有《绍圣新添周易神煞历总一十一篇》的书影很清晰,其余几张字小且模糊,但有些字依稀可辨。经笔者仔细辨别,其中每卦有各爻所纳干支、月卦、六亲、飞伏及筮例,另有“赞曰”“歌曰”“颂曰”字样。可知其为《永乐大典》所录的本子,其底本当是北宋刊本一系。现录大典本《火珠林》贲卦,以见大略:

官鬼丙寅 妻财丙子 兄弟丙戌 应 妻财己亥 兄弟己丑 官鬼己卯 世 七月卦,飞己卯木,伏丙辰土。 此卦是管鲍卜得此卦后获金,彼此相逊,终显义名。 赞曰:贲者,饰也。光彩类马,火色含丹,文章交错,应杂其间,进耀荣益,束帛戋戋。 颂曰:贲卦元来花锦生,居官食禄甚钦荣。初从噬嗑相抛掷,且是安全保利贞。 歌曰:贲见山中火,元明照物莘。拜官离玉案,起妇见金车。楚绢天生好,吴绫本自佳。芳菲星五色,争似白莲花。客人寻进退,必得旧还家。[19]

由上可知,尾崎康所见的残本必是《火珠林》无疑,他的推测完全正确。《永乐大典》所存兑卦与上列贲卦形式完全相同,可推知原本六十四卦都是此形式,与真福寺藏本完全一致。除了同此形式的全部六十四卦,宋版《火珠林》还有《杂占解卦歌》[20],后附有被认为是宋代民间历的《绍圣新添周易神煞历》(此历可以随时间干支的变化而加以推演)。真福寺藏本依稀可见的蒙卦、涣卦、讼卦、同人卦、小过卦、归妹卦紧密相连,皆同于大典本的样式,卦与卦间未穿插其他独有的内容。且《火珠林》仅有一卷,内容不会太多,若通行本《火珠林》是绍圣本的另外组成部分,则绝不止一卷。这种可能性很小。

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六十四卦图歌》,编号俄TK322,《俄藏黑水城文献叙录》谓其为元写本(《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第37页),彭向前据其出土于西夏黑水城,且封底裱有西夏文文书纸,定其为西夏时期的抄本[21],连劭名亦持此看法[22],大致可信。彭氏又据此写本“恒卦”皆作“常卦”,为避宋真宗赵恒讳改,认为此本是以北宋初年写本为底本再行传写。按真宗之后的两宋诸帝时皆应避真宗讳,必谓其为北宋初年似有不妥,但底本为宋代写本则没有问题。《六十四卦图歌》存五十八卦,各页除下角残缺外,大体完整。“图”谓八卦六位图,“歌”字写本原缺,为整理者所补,因各卦多为四言、七言韵语,颇为精当。今以其文与大典本《火珠林》贲卦、兑卦比对,文字近全同,仅“赞曰”与“颂曰”顺序相反,知此出土本就是宋本《火珠林》,弥足珍贵。《六十四卦图□》盖《火珠林》之俗名,或“图”下写本残缺之处尚有“火珠林”三字,亦未可知。因别无资料可参,已不可考。附《六十四卦图歌》之贲卦于下(《俄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第51页),以便与上文录文比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朱子所见及其书中多次论及的《火珠林》,或为绍圣年间刊本,或是与之同系的本子。《朱子语类》卷六十六:“《易》中言帝乙归妹、箕子明夷、高宗伐鬼方之类,疑皆当时帝乙、高宗、箕子曾占得此爻,故后人因得而记之,而圣人以入爻也。如《汉书》‘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亦是启曾占得此爻也。《火珠林》亦如此。”(《朱子语类》,第1638页)今存大典本《火珠林》贲卦作“此卦是管鲍卜得此卦后获金,彼此相逊,终显义名”(《永乐大典》,第5990页),兑卦作“此卦三藏得之,知必归唐国也”(《永乐大典》,第6872页),正合于朱子所言。

总之,通行本与宋本《火珠林》虽有较大差别,但其论六亲财官辅助,合世应、日月、飞伏、动静,并克害刑合、墓旺空冲等来判断吉凶,其主体思想与卜筮的方法理念并无二致。

二、《火珠林》得名考

“林”字之义,清人万年淳《易拇》所言近理,其言:“林者,生生不已,其出无穷之义,惟《易》而后可谓之林。树木之生,自下而上,分枝析干,相对而出,千条万竿,同此一本,全是一部《周易》之象。‘易林’二字,始于焦氏而未有发明,人罕知其意旨,其他如《洞林》《火珠林》,其名号皆源于此。周子曰动静互为其根,根字最宜玩味。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小,愈细则愈繁,可悟‘易林’二字之妙,可悟《周易》之妙。”[23]此为万氏通论易学及术数经典中以“林”字命名的书籍。元胡一桂云:“所谓林者,自为韵语,占决之辞也。”[24]这是从形式上论“林”字之义,《易林》《洞林》《火珠林》皆是如此。带有韵语占决之辞的术数《易》统谓之“林”,经学《易》则谓之“易”,易重在学,林重在术。

至于“火珠”二字,前人多缺而不论,似未见有发明其义者。按此二字典籍中多有称述,火珠形式虽有不同,但作为神异之物则是共通的。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引《汉遗史》:“武帝元狩中,有日者奏太一星不见。时帝召东方朔问其由,朔奏曰:是星不见则游于世,为君民福寿……是月果有会稽郡守奏海中有一人,丫角,面如玉色,美髭髯,裸身而腰蔽槲叶,乘一叶红莲,约长丈余,偃卧其中,手执一黄书,自东北浮来。臣等焚香迎拜,甫及百步,俄为云雾所遮。后雾散,而不知所之。遗其黄书,飘至岸侧,获之,略不濡湿。其字光明,皆天篆也,莫有识者。遂进于帝。帝令朔验之,曰:此上界《火珠经》也,或曰《连珠》。”[25]太一降落人世,留下神书《火珠经》,为军民获取福寿。此火珠为神书名,而火珠亦可为宝珠。将太乙与宝珠联系起来的,如《清微元降大法》即有太乙之神“左手执火珠,右手执戟”之说[26],太乙就是太一。《晋书·桓玄传》又有天降火珠于盆,马氏吞而生桓玄,占卜术士皆以此为奇的记载[27]。总之,无论是神书还是宝珠,在古人看来都是神物,有诸种神异的功用。

火珠有通天之用。《资治通鉴》卷二〇五:“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规模率小于旧。上施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号曰通天宫。”[28]明堂为天子宗祀之堂,是布政、朝会诸侯的场所,群龙捧火珠,立于宫殿之上,可以交通天地,纳吉辟邪。

火珠有通鬼之能。明徐渭《狂鼓史渔阳三弄》:“咱家姓察名幽,字能平,别号火珠道人。平生以善断持公,在第五殿阎罗天子殿下,做一个明白洒落的好判官。”[29]阴间判官别号火珠道人,善断持公,管理幽冥之事。火珠可以看作判官的化身,判官能察幽,《火珠林》亦可“占九泉之下,幽冥虚无、六道四生之事”(《火珠林》,第153页)。

火珠有凝聚日光、澄浊以清之力。《涅盘经》卷二:“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兢捉瓦石草木沙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影。”[30]此处所称的琉璃珠就是火珠,《艺文类聚》引《韵集》云:“瑠璃,火齐珠也。”[31]颜师古注《汉书》云:“火齐珠,今南方之出火珠也。”[32]火珠可以凝聚日光,如阳燧般取火,谢弗说“任何能够凝聚太阳能的仪器本身,就会被看成是一种神秘地集中了能量和上苍神光的物体,而且它们往往都被尊崇为神器,即容聚神力之器”[33]。火珠的神力可使浊水变清,犹如问卜者初来有疑,经筮人用《火珠林》筮法卜问之后,告知以吉凶,心中由疑惑而变清明,从而有所依循,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而火珠与《火珠林》皆是筌蹄。

另外,火珠与筮者也有很大的关系。宋德珪注《北山录》言:“火珠,日也。水珠,月也。”[34]古时称占候卜筮的人为日者,《史记》有《日者列传》,专记日者司马季主之事。通行本《火珠林·子孙独发》一节即有“离卜士”的取象,离为日,亦为占卜的术士。

综上所述,《火珠林》得名之故,在于“火珠”灵异,烛鉴万物,以神化卜筮之术;“林”字揭示其生生不已、变化无穷之道,可以感格神灵,事来即应,受命如响。

三、《火珠林》作者考

关于《火珠林》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京房、许峻和麻衣道者三种说法。笔者从历代文献记载以及《火珠林》内容本身加以考察,认为这三种说法都不符合事实。通行本《火珠林》当是明末清初时书,其作者姓名已不可考。

(一)京房说

明清人书中多有京房、《火珠林》连称者,如明汪邦柱《周易会通》所列京房著作有《火珠林》一卷[35];清汪绂《理学逢源》卷六云京房著《火珠林》[36];李光地《榕村语录》卷十一称京房《火珠林》[37]。此类说法是将纳甲筮法与《火珠林》混为一谈,纳甲说西汉即有,《火珠林》则是现存最早系统阐释纳甲筮法的著作。按宋本《火珠林》筮例最晚至唐中期安史之乱止[38],则京房说已不足信。通行本对四柱学说多有吸收,如“印绶爻”之类,而据现存文献记载,四柱之学大概形成于六朝之际,至宋初徐子平处得到较大改进完善。且“火珠林”之名,据现存文献,自宋代才开始出现,谓其学源自京房则可,谓其为京房之书则不可。称京房作《火珠林》,与《周易》之“人更三圣”类似,重其源而已。

(二)许峻说

主此说者为清人牟庭。《汉书·方术传》:“许曼,汝南平舆人也。祖父峻,字季山,善卜占之术,多有显验,时人方之前世京房。自云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太山请命,行遇道士张巨君,授以方术。所著《易林》,至今行于世。”牟庭据此认为许峻所著当是《火珠林》,世谓《火珠林》传自焦、京,不知乃出许季山[39]。

按此说证据不足,史书不言许峻用何种方法占卜,牟氏直言许峻著《火珠林》,过于武断。无论是宋本还是通行本《火珠林》,从语言上看,绝非东汉时期作品。宋本《火珠林》兑卦曰“此卦三藏得之,知必归唐国也”(《永乐大典》,第6872页),可知其非东汉许峻作。

(三)麻衣道者说

通行本《火珠林》明题麻衣道者著。书后有程芝云跋文,对麻衣所著已有所怀疑,并提出三点证据,一是麻衣为唐末宋初人,若是其所著,宋人何以不知;二是《卜筮元龟》系宋以后之书,篇中何由援引;三是篇末问答不应自称名而系邵子之诗。这些都是后人伪托的有力证据。需要说明的是,卷末所引邵子诗曰:“吉凶只在面前决,祸福无劳日后知。从此敢开天地口,老夫非是爱吟诗。”(《火珠林》,第182页)星子宋墓出土的《邵尧夫先生诗全集》卷五《首尾吟》作:“吉凶只向面前决,动静何烦心上疑。由此敢开天下口,尧夫非是爱吟诗。”[40]文字有差异,但为同一诗则无疑。出土宋本收有《首尾吟》十五首,其他十四首俱见通行本《击壤集》,文字亦有些微差异,仅第一首为《火珠林》所引,台湾藏两部宋本及明清诸刻本邵雍集子皆不载此诗。此外,《占来情》:“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火珠林》,第177页)此诗亦出自邵雍,载《伊川击壤集·思虑吟》和《无名君传》。邵子在麻衣后,至少说明通行本《火珠林》不全出麻衣道者。

通行本《火珠林》多袭它书,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究其文本来源与成书年代。

《占鬼神》云:“《易邻》云:察祸推其鬼处,还将身配六亲,相克相生,便见祸之端的。”(《火珠林》,第167页)引文同于《海底眼》,但彼处“易邻”作“易镜”。《易镜》为中条山道士王鄯作,《易邻》则文献无载,疑《火珠林》偶误。又《占疾病》:“《易镜》云:且如长男受病,宜纯震之不摇,小女染病,则兑卦之不动。”(《火珠林》,第169页)与《海底眼》全同。《海底眼》有三处引《易镜》,《火珠林》同者两处。《占科举》“《易》云:动爻急如火”(《火珠林》,第162页),亦同于《海底眼》。二者必有因袭,而非同引一书。通行本《火珠林》两次引《元龟》,当是《卜筮元龟》,其书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萧吉文序,《永乐大典》已录其文,作于元时没有疑问,而《海底眼》为南宋后期书,当是通行本《火珠林》袭用《海底眼》。

明徐绍锦校正《断易天机》,有嘉靖十七年魏祯序,其书卷二多与通行本《火珠林》相同,然而未言引自《火珠林》。其书卷五、卷六有多处明引《火珠林》原文,多为七言韵语,皆不同于通行本《火珠林》。其《名义章》:“《火珠林》中虽具六十四卦,纳甲月建飞伏,缘不曾明指月卦与伏神同处,及不曾尽说六爻皆有伏神,又有诗歌赞颂,皆不明说吉凶祸福,其贤臣今具六十四卦名义。”[41]依徐氏描述,则其所见必为宋本《火珠林》一系,笔者推测或出自宋本中的《杂占解卦歌》。这说明徐绍锦未见通行本《火珠林》,此处是通行本《火珠林》抄袭《断易天机》。可知通行本《火珠林》或作于明嘉靖之后,万历间胡氏刻《百家名书》本尚不注作者,只是一直以抄本形式流传,少有人见,作者渐渐不传,收藏者便题以麻衣道者名,正如杭辛斋所言:“盖宋时希夷之名,倾动一世,麻衣为希夷所师事之人,更足取重于人,而其人又别无著作,名仅附于希夷传中,伪托其书,无可辨证,用心亦云巧矣。”①直到道光间程芝云刻本问世后,书才开始广泛流行。

万历间胡氏刻《百家名书》本尚不注作者,只是一直以抄本形式流传,少有人见,作者渐渐不传,收藏者便题以麻衣道者名,正如杭辛斋所言:“盖宋时希夷之名,倾动一世,麻衣为希夷所师事之人,更足取重于人,而其人又别无著作,名仅附于希夷传中,伪托其书,无可辨证,用心亦云巧矣。”[42]直到道光间程芝云刻本问世后,书才开始广泛流行。

余论

陈鳣《简庄疏记》谓《火珠林》本之《京氏易传》似无问题,《京氏易传》偏向于学,《火珠林》偏向于术。但《京氏易传》的情况颇为复杂,孰先孰后,不易质言。

《火珠林》的核心学说为五行生克,此在《淮南子·地形训》《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等著作中已有系统论述。至于六亲、世应、游归等,起源也很早,汉晋之时就已得到应用,惠栋言:“汉、晋明《易》,无如荀慈明、干令升,而《火珠林》六亲、世应、游归,备见荀、干之注。”[43]

《礼记正义·月令》“季夏行春令”疏引《易林》云:“震主庚子午,巽主辛丑未,坎主戊寅申,离主已卯酉,艮主丙辰戌,兑主丁巳亥。”[44]此处本于纳甲法,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至于纳支,子午属庚,震卦初爻纳子、四爻纳午;丑未属辛,巽卦初爻纳丑、四爻纳未;寅申属戊,坎卦初爻纳寅、四爻纳申;卯酉属己,离卦初爻纳卯、四爻纳酉;辰戌属丙,艮卦初爻纳辰、四爻纳戌;巳亥属丁,兑卦初爻纳巳、四爻纳亥。若将干支加在一起,便是震卦初爻庚子,四爻庚午,震卦其他各爻可依此类推而得,其他七卦亦然。这里所引《易林》之语不见于《焦氏易林》,当另有所本,如此则八纯卦各爻所纳干支,至少在唐初就已出现。

《朱子语类》云:“卜易卦以钱掷,以甲子起卦,始于京房。”(《朱子语类》,第1640页)杨慎云:“掷卦以钱,自严君平始。唐诗:‘岸余织女支机石,井有君平掷卦钱。’”[45]《汉书》只言严君平卜筮“得百钱足自养”,未明说用金钱掷卦,故谓汉代已行以钱代蓍法,恐不足据。但北齐、隋以及唐初已经使用金钱卜卦,这一点钱大昕考证得很详细,钱氏云:“士冠礼疏:‘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记之,但古用木画地,今则用钱。以三少为重钱,重钱则九也;三多为交钱,交钱则六也;两多一少为单钱,单钱则七也;两少一多为拆钱,拆钱则八也。案《少牢》云:卦者在左坐,卦以木。故知古者画卦以木也。’考贾公彦疏本于北齐黄庆、隋李孟悊二家,是则齐、隋与唐初皆已用钱。重、交、单、拆之名与今不异。”[46]

总之,《火珠林》所用的术语、方法以及卜筮的工具在唐初以前大都已出现,而且宋本《火珠林》筮例最晚至唐中期的安史之乱止,程颐生活的北宋中后期已有《火珠林》,则其书必出现在唐末五代或宋初,只是作者不一定就是麻衣道者罢了。

相关文章

周易筮法通法的筹子解读吉凶祸福

周易筮法通法的筹子解读吉凶祸福

它源自《易经》,被视为一种神秘而高深的学问。周易筮法的起源与发展周易筮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周易筮法的基本原理周易筮法的卦象解读周易筮法的卦象共有六十四种,每种卦象都有独特的解释和象征意义。周易筮法的筹子解读周易筮法的使用方法周易筮法的应用领域周易筮法的现代应用...

《易经》六十四卦歌来记忆: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易经》六十四卦歌来记忆: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易传》有一篇《文言》,专门解释《乾》《坤》二卦的属性和特征。在这六十二卦中,都体现着《乾》《坤》二卦中蕴含的阴阳之道、天地之法、刚柔之义。在大衍筮法中,经过一番变化之后,会得到老阳乾爻的正策为三十六,老阴坤爻的正策为二十四。乾阳而坤阴,被作为阴阳秩序在《易》卦中的体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风水堂:《周易》到底怎么算卦

风水堂:《周易》到底怎么算卦

这大衍之数揲卦筮法的来源。二、大衍筮法揲卦方法大衍筮法是如何计算起卦的呢?三、大衍筮法用什么算卦揲蓍求卦,用竹棍,称为筮,所以筮字从竹。“大衍之数五十”,也就是占筮用的蓍草一共是五十根。(见附:关于大衍筮法阴阳概率问题)演算到这里,得出了本卦、变卦和变爻,我们终于可以占卜吉凶了,真是不容易呀!六爻都...

易经算卦:硬币也能准确预测未来吗?

易经算卦:硬币也能准确预测未来吗?

「蓍草筮占法」,三变得一爻,重复步骤六次,共十八变,得六爻,即成一卦。每卦由六爻组成,故准备六个铜钱或硬币,把其中的一个硬币用笔做个标记。古人占筮用蓍草,通过三演十八变方求得一卦。因蓍草演卦非常复杂难以掌握,所以古人代之以摇钱法起卦,此为正宗的纳甲起卦法。此法用心念思维所测之事,然后心生一数,作本卦...